drth 发表于 2015-11-29 11:37:36

[持续更新]Python 笔记

  本文以 Python 2.7 为基础。
  

lambda 函数实现递归
  方法一:传递一个 self 参数
  求阶乘:



1 frac = lambda self, x: self(self, x - 1) * x if x > 1 else 1
2 print frac(frac, 4)
  方法二(匿名函数实现递归):将一个完整的 lambda 函数体作为参数
  求最大公因数:







(lambda a, b, s = lambda a, b, f: f(b, a % b, f) if b else a: s(a, b, s))(3, 5)
  由此可以用一行代码求多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lambda *args: reduce(lambda a, b: a * b / (lambda a, b, s = lambda a, b, f: f(b, a % b, f) if b else a: s(a, b, s))(a, b), args))(2, 3, 4)
  

Decorator
  Decorator,修饰器,顾名思义就是对函数进行「修饰」(即添加一些功能)的语法糖。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下:



1 def transform(func):
2   print 'Hello, '
3   return func
4
5 @transform
6 def world():
7   print 'World!'
8
9 world()
  通过在 world 函数的定义之前添加一句 @transform 完成 transform 函数对 world 函数的修饰,上面这段程序的运行结果是输出 'Hello, World!'
  事实上,@transform 一句被解释为 world = transform(world),从中可以看出:
  1. transform 函数的返回值应该是一个函数;
  2. 在 @transform 时 transform 函数被执行了一次;
  3. world 函数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函数的实例(尽管在这个例子中它还是它本身)。
  那么对上面的代码的实质有了一些解释:
  1. 'Hello, '这部分实际上在 world 函数定义完成时输出,所以即使不调用 world 函数也会输出 'Hello, ' 这部分;
  2. 'World!'这部分在调用 world 函数时输出;
  3. 由于 world 函数本身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如果第二次调用 world,将只是输出 'World!'。
  接下来看被修饰的函数被替换为新的函数实例的情况:



1 def transform(func):
2   def inside():
3         print 'Hello,',
4         func()
5   return inside
6
7
8 @transform
9 def world():
10   print 'World!'
11
12 world()
  对这段代码的解释:
  1. 由于 transform 函数内部只是定义了另外一个函数而没有执行其他实际(输出)操作,所以 @transform 一句执行时并没有任何输出;
  2. world 函数在 @transform 一句执行之后内容被替换为了 inside 函数的内容,而 inside 函数实际上执行了两部分内容:第一步是输出 'Hello, ',第二步是执行原来的 world 函数的内容,即输出 'World!'。所以新的 world 函数实际上也也是执行了这样两个输出;
  3. 由于 world 函数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变化,所以如果第二次执行 world 函数输出的也是 'Hello, World!'。
  Decorator 的好处:
  「将函数的约束放置于接口处,使意图更加明了,同时又不增加调用者的负担。」(引用自http://blog.csdn.net/thy38/article/details/4471421Python Decorator 的带参数用法也请参考此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持续更新]Python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