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甫 发表于 2018-11-27 08:50:47

apache访问日志的设置

  Apache文档已经给出了所有可用于格式串的变量及其含义,下面是其译文:  %...a: 远程IP地址
  %...A: 本地IP地址
  %...B: 已发送的字节数,不包含HTTP头
  %...b: CLF格式的已发送字节数量,不包含HTTP头。例如当没有发送数据时,写入‘-’而不是0。
  %...{FOOBAR}e: 环境变量FOOBAR的内容
  %...f: 文件名字
  %...h: 远程主机
  %...H 请求的协议
  %...{Foobar}i: Foobar的内容,发送给服务器的请求的标头行。
  %...l: 远程登录名字(来自identd,如提供的话)
  %...m 请求的方法
  %...{Foobar}n: 来自另外一个模块的注解“Foobar”的内容
  %...{Foobar}o: Foobar的内容,应答的标头行
  %...p: 服务器响应请求时使用的端口
  %...P: 响应请求的子进程ID。
  %...q 查询字符串(如果存在查询字符串,则包含“?”后面的部分;否则,它是一个空字符串。)
  %...r: 请求的第一行
  %...s: 状态。对于进行内部重定向的请求,这是指*原来*请求 的状态。如果用%...>s,则是指后来的请求。
  %...t: 以公共日志时间格式表示的时间(或称为标准英文格式)
  %...{format}t: 以指定格式format表示的时间
  %...T: 为响应请求而耗费的时间,以秒计
  %...u: 远程用户(来自auth;如果返回状态(%s)是401则可能是伪造的)
  %...U: 用户所请求的URL路径
  %...v: 响应请求的服务器的ServerName
  %...V: 依照UseCanonicalName设置得到的服务器名字
  在所有上面列出的变量中,“...”表示一个可选的条件。如果没有指定条件,则变量的值将以“-”取代。分析前面来自默认httpd.conf文件的 LogFormat指令示例,可以看出它创建了一种名为“common”的日志格式,其中包括:远程主机,远程登录名字,远程用户,请求时间,请求的第一行代码,请求状态,以及发送的字节数。
  有时候我们只想在日志中记录某些特定的、已定义的信息,这时就要用到“...”。如果在“%”和变量之间放入了一个或者多个HTTP状态代码,则只有当请求返回的状态代码属于指定的状态代码之一时,变量所代表的内容才会被记录。例如,如果我们想要记录的是网站的所有无效链接,那么可以使用:
  LogFormat %404{Referer}i BrokenLinks
  反之,如果我们想要记录那些状态代码不等于指定值的请求,只需加入一个“!”符号即可:
  LogFormat %!200U SomethingWro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pache访问日志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