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455|回复: 0

[经验分享] Ubuntu系统详细分析【41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8-5-5 11: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1.        Ubuntu下退出:exeit\logout
42.        Linux添加/删除用户和用户组
43.        Ubuntu_修改MAC并设置DNS域名服务器IP地址及静态IP地址
44.        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界面的切换
45.        联软NACC-Ubuntu登录方式
46.        需要将账户加入到组
47.        Ubuntu防火墙设置
48.        ubuntu清理系统垃圾与备份
49.        安装域名服务器
  50.                安装DHCP服务器    44
41.         Ubuntu下退出:exeit\logout
42.         Linux添加/删除用户和用户组
本文总结了Linux添加或者删除用户和用户组时常用的一些命令和参数。
1、建用户:
adduser phpq                             //新建phpq用户
passwd phpq                               //给phpq用户设置密码

2、建工作组
groupadd test                          //新建test工作组

3、新建用户同时增加工作组
useradd -g test phpq                      //新建phpq用户并增加到test工作组

注::-g 所属组 -d 家目录 -s 所用的SHELL
4、给已有的用户增加工作组
usermod -G groupname username

或者:gpasswd -a user group
5、临时关闭:在/etc/shadow文件中属于该用户的行的第二个字段(密码)前面加上*就可以了。想恢复该用户,去掉*即可。
或者使用如下命令关闭用户账号:
passwd peter –l

重新释放:
passwd peter –u

6、永久性删除用户账号
userdel peter

groupdel peter
usermod –G peter peter   (强制删除该用户的主目录和主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子目录)
7、从组中删除用户
编辑/etc/group 找到GROUP1那一行,删除 A
或者用命令
gpasswd -d A GROUP

8、显示用户信息
id user
cat /etc/passwd

3.         Ubuntu_修改MAC并设置DNS域名服务器IP地址及静态IP地址
一般来说,常用的第一块以太网卡在Linux的名称为eth0,以此为例来说明。
    1、临时性地修改MAC并设置静态IP(重启networking后设置复原)首先,必须关闭网卡设备,否则会报告系统忙,无法更改: sudo ifconfig eth0 down
       然后,修改MAC地址,填写修改后的MAC,这一步比Windows中的修改要简单得多,直接用命令行: sudo ifconfig eth0 hw ether XX:XX:XX:XX:XX:XX之后,重新启用网卡 sudo ifconfig eth0 up

          设置主机静态IP地址、子网掩码的操作: sudo ifconfig eth0 xxx.xxx.xxx.xxx netmask xxx.xxx.xxx.xxx
            添加默认网关的操作:sudo route add default gw xxx.xxx.xxx.xxx

综上,所谓的“临时性”地设置MAC及静态IP完毕。
44.         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界面的切换
CTRL+ALT+F1:
CTRL+ALT+F2:
45.         Ubuntu登录方式
SSH登录方式:默认IP地址:127.0.0.1
用户名:desunzhou
密码:deshunzhou@123.com
查看硬盘使用情况:df -k
46.         需要将账户加入到组
创建组:
$sudo addgroup ccache
创建用户:
$sudo useradd ccache -g ccache -M
创新wfz用户并创建HOME目录,指定用户组为ccache
$sudo useradd wfz -g ccache -m
增加已存在用户到指定组
$sudo adduser $USER ccache
$sudo adduser dbh ccache
$sudo adduser paul ccache
$sudo adduser wfz ccache
显示用户ID及组信息:
~$ id
uid=1001(dbh) gid=1001(dbh) groups=115(admin),1001(dbh)
$ cat /etc/group
ccache:x:1002:dbh,paul,wfz

47.         Ubuntu防火墙设置
1.安装
sudo apt-get install ufw
2.启用
sudo ufw enable
sudo ufw default deny
运行以上两条命令后,开启了防火墙,并在系统启动时自动开启。
关闭所有外部对本机的访问,但本机访问外部正常。
3.开启/禁用
sudo ufw allow|deny [service]
打开或关闭某个端口,例如:
sudo ufw allow smtp 允许所有的外部IP访问本机的25/tcp (smtp)端口
sudo ufw allow 22/tcp 允许所有的外部IP访问本机的22/tcp (ssh)端口
sudo ufw allow 53 允许外部访问53端口(tcp/udp)
sudo ufw allow from 192.168.1.100 允许此IP访问所有的本机端口
sudo ufw allow proto udp 192.168.0.1 port 53 to 192.168.0.2 port 53
sudo ufw deny smtp 禁止外部访问smtp服务
sudo ufw delete allow smtp 删除上面建立的某条规则
4.查看防火墙状态
sudo ufw status
一般用户,只需如下设置:
sudo apt-get install ufw
sudo ufw enable
sudo ufw default deny
以上三条命令已经足够安全了,如果你需要开放某些服务,再使用sudo ufw allow开启。
补充:
开启/关闭防火墙 (默认设置是’disable’)
# ufw enable|disable
转换日志状态
# ufw logging on|off
设置默认策略 (比如 “mostly open” vs “mostly closed”)
# ufw default allow|deny
可或者屏蔽某些入埠的包 (可以在“status” 中查看到服务列表[见后文])。可以用协议:端口的方式指定一个存在于/etc/services中的服务名称,也可以通过包的meta-data ‘allow’ 参数将把条目加入 /etc/ufw/maps ,而 ‘deny’ 则相反。基本语法如下:
# ufw allow|deny [service]
显示防火墙和端口的侦听状态,参见 /var/lib/ufw/maps。括号中的数字将不会被显示出来。
# ufw status
[注意:上文中虽然没有使用 sudo,但是命令提示符号都是“#”。所以……你知道啥意思了哈。原文如此。──译者注]
UFW 使用范例:
允许 53 端口
$ sudo ufw allow 53
禁用 53 端口
$ sudo ufw delete allow 53
允许 80 端口
$ sudo ufw allow 80/tcp
禁用 80 端口
$ sudo ufw delete allow 80/tcp
允许 smtp 端口
$ sudo ufw allow smtp
删除 smtp 端口的许可
$ sudo ufw delete allow smtp
允许某特定 IP
$ sudo ufw allow from 192.168.254.254
删除上面的规则
$ sudo ufw delete allow from 192.168.254.254

48.         ubuntu清理系统垃圾与备份
虽然linux下不会有windows下的那么多垃圾和磁盘碎片!但还是会留下一些用不着的临时文件或是多次升级后的N个旧的内核!

1,非常有用的清理命令:
sudo apt-get autoclean
sudo apt-get clean

sudo apt-get autoremove这三个命令主要清理升级缓存以及无用包的

2,清理opera firefox的缓存文件
ls ~/.opera/cache4
ls ~/.mozilla/firefox/*.default/Cache

3,清理Linux下孤立的包
图形界面下我们可以用:gtkorphan
sudo apt-get install gtkorphan -y

终端命令下我们可以用:deborphan
sudo apt-get install deborphan -y

4,卸载:tracker
这个东西一般我只要安装ubuntu就会第一删掉tracker 他不仅会产生大量的cache文件而且还会影响开机速度。所以在新得利里面删掉就行。

5,删除多余的内核:一定不要删错哦,切记!!
打开终端敲命令:dpkg –get-selections|grep linux
有image的就是内核文件
删除老的内核文件:
sudo apt-get remove 内核文件名 (例如:linux-image-
2.6.27-2-generic)
内核删除,释放空间了,应该能释放130-140M空间。
最后不要忘了看看当前内核:uname -a

附录: (包管理的临时文件目录)
包在: /var/cache/apt/archives

没有下载完的在: /var/cache/apt/archives/partial

6. 备份系统, 打开终端,输入以下命令:

1) 成为根用户:   sudo su

2) 转到根目录:   cd /

然後,下面就是我用来备份我的系统的完整的命令:
tar -cvpzf /media/sda7/backup.tgz --exclude=/proc --exclude=/lost+found --exclude=/mnt --exclude=/sys --exclude=/media /

接着,让我们稍微解释一下:
tar 是用来备份的程序
c - 新建一个备份文档
v - 详细模式, tar程序将在屏幕上实时输出所有信息。
p - 保存许可,并应用到所有文件。
z - 采用‘gzip’压缩备份文件,以减小备份文件体积。
f - 说明备份文件存放的路径, /media/sda7/backup.tgz 是本例子中备份文件名。这个备份文件备份的位置是其它分区,也就是原来的WIN分区中。因为我的根目录的空间不足,所以只有备份在其它的地方了。
来看看我们想要包含的目录。我们不想备份所有的东西,因为有些目录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确认你不想包含的文件,否则您会得到一个很奇怪的结果。您也不必备份 /mnt 目录下的东西,除非您有其他分区挂在它下面或者你坚持要备份。您还必须确保没有任何资源挂在 /media目录下(比如,任何CD或者移动存储介质).否则,剔除/media。
* 最後一个参数是我们想要保存的目录. 我们想要保存所有的东西,使用 / 作为根目录。


49.         安装域名服务器
Sudo apt-get install bind9
Vi /etc/bind/named.conf.default.zones
Vi /etc/bind/ db.local
Vi /etc/bind/ db.127

50.     安装DHCP服务器
Sudo apt-get install dhcp3-server
设置:

运维网声明 1、欢迎大家加入本站运维交流群:群②:261659950 群⑤:202807635 群⑦870801961 群⑧679858003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运维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归原作者享有,请您和我们一样尊重他人的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如果您对作品感到满意,请购买正版
4、禁止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具有反动、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的信息,一经发现立即删除。若您因此触犯法律,一切后果自负,我们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5、所有资源均系网友上传或者通过网络收集,我们仅提供一个展示、介绍、观摩学习的平台,我们不对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正当性、安全性、合法性等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6、所有作品仅供您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得用于商业或者其他用途,否则,一切后果均由您自己承担,我们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7、如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8、联系人Email:admin@iyunv.com 网址:www.yunweiku.com

所有资源均系网友上传或者通过网络收集,我们仅提供一个展示、介绍、观摩学习的平台,我们不对其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人Email:kefu@iyunv.com,QQ:1061981298 本贴地址:https://www.yunweiku.com/thread-456109-1-1.html 上篇帖子: Ubuntu系统详细分析【31 下篇帖子: SSD安装Ubuntu 13.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X

扫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

扫描二维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最新一手资源尽在官方微信交流群!快快加入我们吧...

扫描微信二维码查看详情

客服E-mail:kefu@iyunv.com 客服QQ:1061981298


QQ群⑦:运维网交流群⑦ QQ群⑧:运维网交流群⑧ k8s群:运维网kubernetes交流群


提醒:禁止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与图片等内容;本站内容均来自个人观点与网络等信息,非本站认同之观点.


本站大部分资源是网友从网上搜集分享而来,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我们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核实删除!



合作伙伴: 青云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