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998|回复: 0

[经验分享] IIS6进程池属性详解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8-12-9 13: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使用应用程序池之前,你应该确定你所需要的应用程序池数量。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认为,既然不同的应用程序池之间是完全隔离的,那么我只需要为每个Web站点创建一个应用程序池就可以了。这个办法在IIS服务器上具有较少的Web站点数量时可以使用,但是如果IIS服务器上具有很多Web站点数量,那么这个办法就不适用了,因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池在被访问时都会创建各自的工作进程,当大量的工作进程并发工作时会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和CPU利用率,反而会降低服务器性能。你应该根据Web站点的重要性、隔离性、所运行代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来对IIS服务器上所具有的Web站点进行划分,然后根据情况来决定所需要的应用程序池数量。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Web站点、需要单独隔离的Web站点、所运行代码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不可靠的Web站点配置为使用各自独立的应用程序池,而将其他普通的Web站点配置为使用一个公共的应用程序池。
  默认情况下,在安装IIS时会创建一个默认网站并创建一个名为DefaultAppPool的应用程序池为其使用;默认配置下的应用程序池已经可以很好的进行工作,建议你只有在特别需要时才对应用程序池进行配置。
  配置应用程序池属性
  在IIS管理控制台中展开应用程序池文件夹,然后右击对应的应用程序池,点击属性,你可以在应用程序池的属性中进行以下配置:
  回收
  在回收标签,你可以设置工作进程的回收方式:
DSC0000.jpg


  •   回收工作进程(分钟):在工作进程运行多少分钟后回收工作进程,默认启用,并且设置为1740分钟(29小时);
  •   回收工作进程(请求数目):在工作进程处理多少 个HTTP请求后终止此工作进程,默认禁用,如果启用则默认值为35000;
  •   在下列时间回收工作进程:在指定的时间回收工作进程,默认禁用;如需启用,勾选后点击添加按钮添加回收的时间即可,使用24小时制定义回收的时间;
  •   消耗太多内存时回收工作进程:

    •   最大虚拟内存(兆):当工作进程使用的虚拟内存达到设置的值时回收工作进程,默认禁用,如果启用则默认值为500 M;建议设置为不超过虚拟内存总数的70%;
    •   最大使用的内存(兆):当工作进程使用的物理内存达到设置的值时回收工作进程,默认禁用,如果启用则默认值为192 M;建议设置为不超过物理内存总数的60%;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应用程序池具有以下两种工作进程回收方式,不过这两种回收方式均不会造成Web服务的中断:

  •   默认情况下,应用程序池使用重叠回收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当应用程序池要关闭某个工作进程时,会先创建一个工作进程,直到新的工作进程成功创建后才关闭旧的工作进程;
  •   应用程序池也可以先关闭旧的工作进程,然后再创建新的工作进程。
  如果Web应用程序不支持多实例运行,那么你必须配置应用程序池禁止使用重叠回收方式。此配置无法在IIS管理控制台中进行修改,只能通过在metabase.xml中修改对应应用程序池的DisallowOverlappingRotation metabase属性为true进行。
  性能
  在性能标签你可以设置工作进程的运行方式:
DSC0001.jpg


  •   在空闲此段时间后关闭工作进程(分钟):当工作进程空闲多少分钟后关闭此工作进程,这降低了空闲工作进程对系统资源和CPU性能的消耗,默认启用并且设置为20分钟;
  •   核心请求队列限制为(请求次数):当HTTP.sys接收到某个客户端发送的HTTP请求时,如果处理此请求的对应应用程序池的工作进程还处于忙状态,则HTTP.sys将接收到的请求保存在对应应用程序池的请求队列中,直到工作进程空闲为止。此选项即用于设置此应用程序池的请求队列所能容纳的请求数量,默认情况下每个应用程序池的请求队列限制为保留1000个请求,如果超出则向客户端返回503错误,你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进行修改,最大可以设置为65535。但是如果设置太大则会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 ,而设置太小会导致客户端访问时频繁出现503错误。
  •   启用CPU监视:监视此应用程序池的CPU使用率,默认未启用;如果某个应用程序池占用的CPU利用率过多,那么可以通过配置此选项来限制此应用程序池;

    •   最大CPU使用率(百分比):所设置的应用程序池所能使用的最大CPU使用率;启用CPU监视时默认值为100;
    •   刷新CPU使用率(分钟):刷新CPU使用率的间隔时间;启用CPU监视时默认值为5;
    •   CPU使用率超过最大使用率时执行的操作:当此应用程序池的CPU使用率超过所设置的最大CPU使用率时所进行的操作,启用CPU监视时默认为无,此时IIS只是在事件日志中进行记录而不进行其他操作;如果选择为关闭,那么IIS将关闭此应用程序池中的所有工作进程;

  •   Web园:在Web园中你可以配置此应用程序池所使用的最大工作进程数,默认为1,最大可以设置为4000000; 配置使用多个工作进程可以提高该应用程序池处理请求的性能,但是在设置为使用多个工作进程之前,请考虑以下两点:

    •   每一个工作进程都会消耗系统资源和CPU占用率;太多的工作进程会导致系统资源和CPU利用率的急剧消耗;
    •   每一个工作进程都具有自己的状态数据,如果Web应用程序依赖于工作进程保存状态数据,那么可能不支持使用多个工作进程。

  运行状况
  在运行状况标签你可以配置应用程序池监视工作进程的运行状况,
DSC0002.jpg


  •   启用Ping:默认情况下应用程序池配置为每隔30秒Ping工作进程,当工作进程没有进行响应时,则认为此工作进程出现故障并默认配置为关闭此工作进程。你可以修改Ping的时间间隔,但是太长的Ping间隔可能会导致Web服务的中断,而太短的Ping间隔又会消耗更多的系统资源和CPU利用率,因此建议你保留默认配置;
  •   启用快速失败保护:如果Web应用程序代码编写有问题,它可能会导致工作进程持续出现问题。默认情况下应用程序池配置为启用快速失败保护,当工作进程在配置的时间段(默认为5分钟)内发生的失败次数超过了配置的值(默认为5次),则禁用此应用程序池。
  •   启动时间限制:IIS等待属于此应用程序池的工作进程启动的时间,当工作进程启用时间超出此设置值时,IIS会在事件日志中进行记录;
  •   关闭时间限制:当IIS检测到某个工作进程出现故障时,将此工作进程标记为关闭,此选项指定了IIS等待工作进程自动关闭的时间限制,如果超出此时间限制后工作进程尚未关闭,则IIS强行关闭工作进程。
  标识
  在标识标签,你可以配置工作进程所运行的用户账户。在IIS 5或者当IIS 6运行在IIS 5隔离模式时,工作进程运行在本地系统账户,而运行在工作进程隔离模式下的IIS 6的工作进程运行在网络服务账户下,这降低了系统被***的可能性。
  你可以配置工作进程运行在预定义的本地系统、本地服务或网络服务账户下,也可以配置为使用某个自定义的用户账户。建议使用默认的网络服务账户;不过如果为了更高的安全性,可以配置使用自定义的用户账户,不过建议你只是将此自定义用户加入到IIS_WPG用户组中,因此IIS_WPG用户组包含了可以启动和运行工作进程的最小权限
  


运维网声明 1、欢迎大家加入本站运维交流群:群②:261659950 群⑤:202807635 群⑦870801961 群⑧679858003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运维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归原作者享有,请您和我们一样尊重他人的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如果您对作品感到满意,请购买正版
4、禁止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具有反动、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的信息,一经发现立即删除。若您因此触犯法律,一切后果自负,我们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5、所有资源均系网友上传或者通过网络收集,我们仅提供一个展示、介绍、观摩学习的平台,我们不对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正当性、安全性、合法性等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6、所有作品仅供您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得用于商业或者其他用途,否则,一切后果均由您自己承担,我们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7、如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8、联系人Email:admin@iyunv.com 网址:www.yunweiku.com

所有资源均系网友上传或者通过网络收集,我们仅提供一个展示、介绍、观摩学习的平台,我们不对其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人Email:kefu@iyunv.com,QQ:1061981298 本贴地址:https://www.yunweiku.com/thread-649487-1-1.html 上篇帖子: iis应用池解决方案 下篇帖子: 如何开启IIS里的FTP主动模式(PASV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X

扫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

扫描二维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最新一手资源尽在官方微信交流群!快快加入我们吧...

扫描微信二维码查看详情

客服E-mail:kefu@iyunv.com 客服QQ:1061981298


QQ群⑦:运维网交流群⑦ QQ群⑧:运维网交流群⑧ k8s群:运维网kubernetes交流群


提醒:禁止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与图片等内容;本站内容均来自个人观点与网络等信息,非本站认同之观点.


本站大部分资源是网友从网上搜集分享而来,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我们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核实删除!



合作伙伴: 青云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