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 func1(arg1,arg2): #arg1 = 0 ,arg2 = 1,第2次:arg1 = 1,arg2 = 1,第3次:arg1 = 1,arg2 = 2,
第4次:arg1 = 2,arg2 = 3,
if arg1 == 0: #满足条件,开始执行
#print arg1,arg2
pass #不做任何处理
arg3 = arg1 + arg2 #走到这一步,arg3 = 0 + 1 = 1,第2次:arg3 = 1 + 1 = 2,
第3次,arg3 = 1 + 2 = 3,第4次:arg3 = 2 + 3 = 5, .... 执行到第18次....
if arg3 > 1000: #第一次循环不符合条件,绕开return arg3,而继续往下执行;....
假设执行到第18次时符合条件,那么就会执行下面的代码,即 return arg3 会被执行!!!
return arg3
#第一次循环不执行,2,3,4次都一样不执行;.....,假设第18次时符合条件,并且执行
了return arg3,重点来了!!!!,这个时候我们都知道,函数体中,一个值被return,
那么这个函数的生命周期也就结束,不再往下执行,也就意味着下面的func1(arg2,arg3)
没有被执行.
func1(arg2,arg3)
#自身调用第2个和第3个的值,即第1次为:1 ,1 第2次为1,2,第3次:2,3 第4次:3,5 ....
假设执行到第18次,这个时候没有被执行,因为上面return的出现,函数生命周期已经结束
(重点!!:分析:既然18次时符合条件,并且return arg3,函数直接出去了,大家不妨想想,
那么在出去之前,它的上一次执行,也就是第17次并没有在func1(arg2,arg3)这一步,将这个
函数的值return(返回)给func1(arg1,arg2),也就意味着,17次没有返回,而18次时,
函数生命周期也已经结束!之后执行函数外面的操作,result = func1(arg1,arg2),print result,
接着往下看:
大家都知道,如果要将一个函数赋值给一个变量,假设这么赋值:result = func1(“值”,“值”),
那么这个函数肯定会有一个返回值,同时赋值给这个变量,由于17次没有return func1(arg2,
arg3)给func1(arg1,arg2),18次时函数结束,那么这个函数的默认返回值就是None(即空值)
那么赋值给这个变量和打印这个变量也就是None
同时大家记住一句话:python 函数默认是从上往下执行
result = func1(0,1) #第一次开始执行,赋值!第18次赋值,这个时候是None
print result #第1,2,3,4都不执行,因为这个是在函数外,只有函数结束后才行,....
第18次,这里打印了最终值"Non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