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配置内核的脚本。 内核配置与编译: 执行这些命令的位置是在内核代码的顶层目录下
linux内核具有可定制的优点,具体步骤:
1.清除临时文件、中间文件和配置文件(三种命令,删掉不同的类型)
make clean:remove most generated files but keep the config
make mrproper:remove all generated files+config files
make distclean:mrproper+remove editor backup and patch files(最全的)
但不是最全的就是最好的,加入只编译后,只需要删除.o文件,不需要删除配置文件,则make clean(根据需要来删除)
2.确定目标系统的软硬件配置情况,比如CPU的类型、网卡的型号、所需支持的网络协议等。
3.配置内核:结果保存在.config文件中。
make config:基于文本模式的交互式配置。 make menuconfig:基于文本模式的菜单型配置 。(推荐使用)
特点:直观高效,简单。利用空格键,选取值。
make oldconfig:使用已有的配置文件(.config),但会询问新增的配置选项。
make xconfig:图形化配置(需要安装图形化系统,其它前面三个既可以在文本模式下使用,也可以在图形化系统使用)
内核配置通常在一个已有的配置文件基础上,通过修改得到新的配置文件,linux内核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参考的内核配置文件,位于ARCH/$CPU/configs
如:ARCH/ARM/configs下。。。把这个配置文件拷贝到内核的顶层文件下。 *:y ;空格:N
配置内核文件的原则: 找到一个可以参考的结果文件,基于这个文件再调整。
4.内核编译
make zImage
make bzImage
区别:在X86平台,zImage只能用于小于512K的内核,在其他平台两种方式是没有区别的。
如需要获取详细编译情况,可使用:
make zImage V=1
make bzImage V=1
编译好的内核位于arch/$cpu/boot,
5.编译内核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