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981|回复: 0

[经验分享] Patrick Volkerding与Linux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8-5-23 12: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布时间:2004.03.22 09:34     来源:赛迪网-开放系统世界    作者:清华大学 李洋
                              
  目前可供Linux用户使用的发行版有很多种,它们虽基于共同的内核,但在安装、提供的应用程序、服务等方面各具特色,并拥有各自的用户群体。Slackware Linux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发行版,它的存在见证了Linux的发展历程,它的创始人Patrick Volkerding究竟是怎样创办的Slackware Linux的呢?
  从Slackware Linux 1.0版发布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而事实上,这个项目的部分开发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因此,Slackeware可谓是目前市场存活时间最长的Linux发行版之一。Slackware是创始人Patrick Volkerding主持设计,并发行的一个高级Linux操作系统版本,以易用和稳定为设计宗旨,其原形基于一个称作SLS(Soft LandingSystems)的Linux项目。
  Patrick Volkerding 1993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Moorhead大学计算机专业。Slackware获得成功时,年仅27岁。作为Slackware项目的创始人,他多年来为该项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此在Slackware社区及使用者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直到现在,在有关Slackware的论坛中,仍可以看到很多崇拜他的言语,他们甚至把他称作“英雄”。
  计算机情结
  Patrick Volkerding初次接触计算机是在1973年。当时他还是个小孩子,有次与同学一起参观North Dakota州立大学的计算机系。来到机房,那里存放的机器令他震惊了—许多闪着指示灯快速运转着的“大家伙”塞满了整间屋子,并存放着成排的大型磁盘驱动器。管理员还向他们展示了如何操作一台带有打字机的终端。这些使他一下就迷上了计算机。
  但是在那时,Volkerding没有任何途径能获得一台家用计算机,甚至都不敢想象会有这种事情。因此,他开始对电子学产生了兴趣,因为它显得更实际。过了几年,第一批个人计算机开始陆续出现,如TRS-80、苹果Ⅱ和Atari400/800等。Volkerding就跑到出售这些计算机的商店里打工,但是他仍旧买不起计算机。幸运的是,有位商店的老板允许他使用他们的机器。从此,Volkerding开始自学BASIC,并时不时地为商店编写一些小演示程序,以期能够继续留在那里。
  1980年,Volkerding终于获得了一台当时十分热门的苹果Ⅱ计算机。这台机器他使用了很长时间,还在这台机器上安装了C编译器和类Unix的操作系统,但后者与Linux还不太搭边。
  接触Linux
  1992年末,Volkerding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Linux,但当时并没有立即下载试用。直到有一天,学校的一个项目需要一个LISP解释器,他才突然记起有人曾提过的Linux上面有类似的东西。因此,他下载了一个SLSLinux(最早的商业Linux发行版之一)。
  Volkerding开始并没有想过要去搞一个Linux发行版。人工智能学教授让Volkerding给他展示如何安装Linux,以便于他可以在家里的机器上使用,并与一些已毕业的在LISP上很有研究的学生分享使用心得。因此,Volkerding和他的教授一起去PC实验室安装SLS Linux。
  项目悄然诞生
  在接触了SLS Linux几周以后,Volkerding发现安装后的这个操作系统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改,多到不得不列上一个长单子来进行记录。Volkerding自己动手基本修改了单子上所列的问题,并为其编写了一些基本的软件。他的教授询问道:“有没有办法把它原先安装盘上的程序修改一下?这样每次安装新机器的时候就不必那么费事了。”这一语惊醒梦中人,也促成了Slackware项目的开始。Volkerding开始修改部分SLS的原始安装脚本及一些漏洞,并增添了新的功能,使得系统可以自动安装共享库和内核映像等软件包。此外,他还编辑了一些描述文件,使得介绍安装的内容更加详实。更重要的一点是,Volkerding深入到那些软件包中,把能够找到的问题都修改了一遍。大部分软件包都能够良好运行,但仍旧有一些需要改动。在邮件、网络和UUCP等应用程序中有大量不正确的文件许可现象,使这些软件无法正常发挥应有的功能。还有一些程序可能会引起内核阻塞,但系统却没做任何说明。对于这些,Volkerding都到网上重新查找并整理了源代码。
  当时的SLS版本使用的Linux内核是0.98pl4,Volkerding把改进的版本与0.99pl9内核整合在一起。此时,他已经对这个发行版中将近一半的软件包进行了改进,并对剩余的一半进行了重新确认。针对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Volkerding还编写了一些代码来解决它们。所以,Slackware之于SLS,不仅仅是装饰的关系。
  获得认可
  1993年5月,Volkerding把4.4.1 C语言库和Linux 0.99pl11A内核同Slackware整合起来,使网络功能和系统稳定性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改善。Volkerding的几个密西根州立大学(MSU)的朋友认为它很棒,强烈要求把它放到FTP上。但是,当时Volkerding认为SLS很快就会推出新的版本,说不定也会做类似的改善工作,因此迟疑了几个星期。在这期间,他不断地看到许多人在网上询问什么时候会有一个功能较完善的Linux新版本推出。因此,他在网上发出了一个帖子,标题是“有人需要类似SLS的0.99pl11A内核的操作系统吗”。不久便得到了无数个回复的帖子。
  因此,在征得了密西根州立大学系统管理员的同意后,Volkerding在大学一台十分老旧的计算机上搭建了一个可匿名登录的FTP服务,并为此做了一份声明。此后,该FTP不断获得很多人提供的新镜像点,还有许多使用过Slackware 1.0的用户在网上为它做积极的宣传。很快,FTP存储空间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有人联系了Walnut Creek CDROM公司,为其提供了存储空间。
  这之后,Slackware的开发队伍开始壮大,一些人帮助了该项目的编写。其中,Savio Lam负责编写了创建彩色选单安装界面的会话程序;Ian kluft整合了smail软件包;Vince Shankan的配置脚本集合对elm和UUCP等程序的编译十分有帮助;Louis Labash贡献了一套工具,用来编译Perl脚本;Allen Gwinn编写了一个lpd软件包。此外,反馈自使用者的错误报告也帮助Slackware不断改进。所有这些更加激励了Volkerding继续做好Slackware项目的决心。
  1994年,Morse电信公司的Michael Johnston主动联系Volkerding,问他是否有兴趣发行Slackware的商业版本。这使他意识到只有这样才能让Slackware项目继续走下去,因此接受了合作的邀请。6个月后,Volkerding又为Slackware找到了一个合作条件更优惠的合作伙伴—Walnut Creek公司。至此,Slackware开始逐步走上了正轨。
  重要的贡献者
  对于Slackware Linux,除了Patrick Volkerding外,还有几位重要的开发人员。David Cantrell的全职工作是开发和维护Slackware Linux,主要负责处理SPARC端口、用邮件进行技术支持、测试及新软件包的开发工作。此外,他还为系统管理员编写了autoslack和protopkg两个实用的工具。他的个人网站地址是http://www.burdell.org。Logan Johnson肄业于美国乔治亚州科技大学,钟爱音乐和Linux。他主要负责图形方面的功能处理,并在组织网站设计及内容维护队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Chris Lumens是最近才真正全职加入到Slackware工作中来的。他处理Slackware Alpha端口,并编写了一本《精通Slackware Linux》的指导性书籍。他有时还使用PHP和MySQL做一些开发工作。他真正喜欢的是Perl,并十分热衷于学一些被人认为是神秘古怪的语言。他的个人主页是http://bangmoney.org。
  挑战与机遇并存
  10年的时间或许并不长。但是相对于计算机及Linux短暂的历史,10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鼎盛与辉煌是那样令人陶醉,但挫折始终是不可避免的。幸运的是,机遇总会与挑战并存。
  版本回顾
    老牌Linux用户都记得从前的Slackware 1.0是放在24张软盘上的,其中13张是精髓部分,其余11张包含了XFree86和图形应用程序。当时使用的Linux内核是0.99pl11 alpha。一切显得那么简陋(与现在相比),但是却足以给当时的Linux用户带来惊喜。Slackware 1.0的推出获得了认可。很快,那一年的5个月中又有6个新的Slackware版本推出。正式的Slackware Linux 2.0是1994年7月面世的。用户可在稳定Linux内核1.0.9和开发内核1.1.18之间进行选择。它还包含了XFree86 2.1.1。这时,Patrick Volkerding把Slackware发行版带到一个商业层面,与Morse电信公司合作,策划将产品刻录在可启动光盘上,并随之发行印刷版文档说明书。这一年,Volekerding刚满27岁。
  随着Slackware进一步得到用户的好评,1995年8月,Slackware Linux 3.0面世。这之后,其版本的发行频率趋于减缓。Slackware 4.0的发布用了4年的时间。然而这一趋势并没有延续,5个月后,新的Slackware发行版再次面世。但是令许多人惊讶的是,这个版本是以Slackware 7.0的名称出现的。Volkerding对此及时做出了解释:因为那时Linux发行版开始逐渐增多,市场竞争激烈起来,版本号也日益膨胀。为了避免更多用户对产品升级的一再询问,Slackware将其新产品的版本号跳至7.0。在接下来的几年里,Slackware的版本发放趋于平和,大约每年发布一个版本。1996年到1999年间,Slackware达到了其鼎盛时期。
  挫折
    网络泡沫的破灭影响了整个IT业,Slackware的运作形式也受到了冲击。Slackware原来的主要发行商Walnut Creek公司与BSDi合并,之后又被WindRiver公司购并。2001年,该公司称将不再给予Slackware开发进行支持。
  受到这个事件的影响,Volekerding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公司,以便自己处理发行工作。但是不幸的是,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Patrick Volkerding面临破产,虽然可以依靠将现有产品出售给捐赠者过活,但他还是一度出现没钱支付给合作伙伴的窘境。
  转机
    幸运的是,事情出现了转机。Patrick Volkerding与前Walnut Creek公司的创始人之一Bob Bruce再度合作,成立了一个公司进行产品的销售。Slackware通过改变商业模式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但由于这场变故,Slackware在市场的占有率也受到了影响(1996年其发行版市场占有率曾经达到90%)。尽管如此,Slackware在受欢迎程度及服务器开发方面仍旧保持在前五名之列。它的邮件列表(现在变成了一个在线的用户论坛userlocal.com)积累下17万次的邮件,拥护Slackware的网络社区数量能够与以此著称的Debian相媲美。这些都表明,Slackware仍旧保持着强大的动力。但同时也告诉我们,市场总是选择优胜者,不管资历如何,始终都要通过其考验。(T111)
  

运维网声明 1、欢迎大家加入本站运维交流群:群②:261659950 群⑤:202807635 群⑦870801961 群⑧679858003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运维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归原作者享有,请您和我们一样尊重他人的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如果您对作品感到满意,请购买正版
4、禁止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具有反动、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的信息,一经发现立即删除。若您因此触犯法律,一切后果自负,我们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5、所有资源均系网友上传或者通过网络收集,我们仅提供一个展示、介绍、观摩学习的平台,我们不对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正当性、安全性、合法性等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6、所有作品仅供您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得用于商业或者其他用途,否则,一切后果均由您自己承担,我们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7、如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8、联系人Email:admin@iyunv.com 网址:www.yunweiku.com

所有资源均系网友上传或者通过网络收集,我们仅提供一个展示、介绍、观摩学习的平台,我们不对其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人Email:kefu@iyunv.com,QQ:1061981298 本贴地址:https://www.yunweiku.com/thread-480347-1-1.html 上篇帖子: Linux加入windows域 下篇帖子: linux shell命令简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X

扫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

扫描二维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最新一手资源尽在官方微信交流群!快快加入我们吧...

扫描微信二维码查看详情

客服E-mail:kefu@iyunv.com 客服QQ:1061981298


QQ群⑦:运维网交流群⑦ QQ群⑧:运维网交流群⑧ k8s群:运维网kubernetes交流群


提醒:禁止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与图片等内容;本站内容均来自个人观点与网络等信息,非本站认同之观点.


本站大部分资源是网友从网上搜集分享而来,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我们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核实删除!



合作伙伴: 青云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