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961|回复: 0

[经验分享] 华为存储能否成功上演破局2.0?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8-7-22 14: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端存储产品一年时间出货量超过150台;高端存储产品和大数据存储产品在性能测试中表现惊人;2013年中国区存储出货套数、出货容量以及营收名列前茅;跻身全球第七大存储厂商……”当一家本土厂商取得如此成绩之时,请不用太过惊讶,因为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华为。在强手林立的存储领域,本土厂商往往处于边缘位置,国外厂商一直占据着核心位置,华为存储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突破,跻身主流存储厂商之列,其巨额的研发投入功不可没;而在软件定义存储崛起以及传统存储收到Server SAN冲击的趋势下,刚刚站稳脚跟的华为存储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越来越重视华为的巨头们,还需要提防大打价格牌的其他国产本土厂商们,那么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华为的破局2.0能否又一次成功上演?
  成研所:华为存储成功的关键
  存储领域一直属于市场门槛较高的IT领域,要想真正在该市场立足并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主流存储厂商经过多年的投入和竞争已经给该市场带来了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华为能够打破传统稳定的市场格局,一跃成为全球第七大存储厂商实乃颇为难得,这背后离不开华为公司对存储研发的持续高投入。
  根据华为介绍,华为存储在存储研发方面已经累计投入了超过20亿美元,目前华为存储有超过3000名研发人员,拥有超过800项存储专利,并且拥有亚洲最大的兼容性实验室。正是背后拥有持续的研发支撑,华为存储近年来在产品层面取得了多项突破,高端存储OceanStor 18000、大数据存储OceanStor 9000、全闪存阵列产品Dorado等产品的陆续问世让华为存储逐渐拥有了叫板国际存储巨头的底气。
  “华为在存储这个市场面前犹如有一层窗户纸,勇敢的打破它之后就会发现原来并没有那么难。”华为存储产品线总裁范瑞琦表示。
  在华为存储研发基地的兼容性实验室中,从服务器、存储、网络到操作系统、虚拟化软件、应用软件等产品都一应俱全;囊括了从IBM、HP、Oracle、Symantec这些主流厂商的产品到中科麒麟、红旗Linux等应用较少的产品,华为表示该兼容性实验室最大的目的就是考虑到用户实际使用情况,最大限度确保华为存储产品能够拥有最广泛的兼容性。耗资2亿美金的兼容性实验室足以印证华为在存储领域所下的苦功。
  据悉,华为兼容性实验室目前已经验证过超过40万应用场景,具有6000多项兼容性列表,华为与主流IT厂商的认证证书超过500份。“像一些高端存储产品除了需要出色的整体设计能力外,其实还需要软硬件复杂整合能力和强大的测试能力做支撑,这些因素是高端存储产品商品化的基础。”华为存储产品线副总裁孟广斌表示。
  正是拥有成研所这样的研发基地做后盾,华为存储完成了跻身主流存储厂商的突破。当然在华为存储高歌猛进之时,存储市场也正在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化,华为在这种变化下又会如何应对?
  华为如何上演破局2.0?
  当华为公布高端存储OceanStor 18000、大数据存储OceanStor 9000等测试数据时,高性能成为这些产品的重要招牌,各种出色的测试成绩使得大家眼前一亮。性能是衡量存储产品的重要指标,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像EMC、NetApp、HDS等存储厂商们并不会过于刻意强调性能表现,与之相反的是,这些厂商往往更加侧重和强调的是产品强大的软件功能。在存储基础硬件走向X86标准化的今天,软件功能竞争力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已经逐渐成为存储产品竞争的胜负手。事实上,华为存储产品已经拥有RAID 2.0技术、SMART系列资源管理软件、Hyper系列数据保护软件等功能。因此,可以说如何打好软件功能这张牌将会是华为存储今后能否再上一层楼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当前存储领域中,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技术变革。软件定义存储以及Server SAN的逐步崛起和成型让传统存储市场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和改变。软件定义存储从去年开始成为市场中的热点,之所以会受到大家关注是因为当前企业IT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随着像云计算、大数据等趋势的流行,数据服务和数据访问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这其实对用户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存储提出了更高要求。软件定义存储强调通过定义的存储功能或特性将存储资源控制在管理政策之下,用户可以根据功能选择来选择存储服务、文件、块、对象甚至HDFS访问。软件定义存储实际上是对存储厂商在数据管理和控制层面提出更高要求,这也必然会成为未来存储领域的竞争焦点。据悉,华为存储其实会在今年正式推出其融合数据平面理念,该理念即包含了软件定义存储的思想。华为存储产品线总裁范瑞琦甚至向笔者表示:“软件定义应该站在更高、更广的层面来考虑,华为提倡软件定义基础架构,从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网络到软件定义存储,涵盖了数据所有阶段,而这是华为这样的综合性IT厂商的优势所在。”
  另外,Server SAN未来对于传统存储的冲击同样不可小觑。Server SAN利用虚拟化技术将服务器中的存储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让用户可以摆脱对SAN这种共享式物理存储机制的依赖,尤其是在闪存开始普及的情况下,Server SAN除了能够具有性能优势外,还能消除传统物理SAN效率低下等弱点,最为关键的是Server SAN本质上将管理从过去独立的存储阵列转移到扩数据中心管理存储的软件层上,此举可能大幅削弱传统存储阵列的地位。目前Server SAN领域中亦可以看到不少存储厂商的身影,EMC ScaleIO、惠普 VSA、Nutanix以及VMware等都在积极投身该领域。虽然Server SAN在当前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大趋势不可阻挡,华为存储同样需要聚焦在此领域,提早完成布局,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应对自如。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华为存储今后面临的竞争无疑会更加激烈。存储巨头们会比过去更加重视华为存储,它们在市场中的策略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华为存储不能忽视其他同样在努力的本土厂商,尤其是以联想为代表的厂商在未来可能会给华为存储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联想今年正式成立了企业业务集团,表明联想同样希望在企业级IT市场分一杯羹。联想现在在存储领域采取“傍大腿”策略,通过与EMC成立合资公司、OEM EMC多条产品线以及共同研发存储产品等方式来开拓存储市场,随着联想完成对IBM X86服务器产品线的收购,联想在企业级IT产品的积累逐渐丰富,其强大的渠道体系和覆盖能力、良好的政企行业关系以及全球化的品牌成为联想在企业级市场的竞争砝码。同样,像红杉这样的价格杀手则颇有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的味道。因此,华为存储要想提升竞争力的必然之路就是提升解决方案能力,减少长期在低价值领域的红海竞争。让大家值得欣慰的是,在华为兼容性实验室已经有多种解决方案模拟环境,这表明华为存储已经在解决方案领域投入了很多精力。
  总结:
  华为存储作为本土存储厂商的一员,其研发团队、研发能力、产品线布局、重点行业拓展等方面无疑是本土存储厂商中首屈一指的,在存储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下,华为存储只要依托其存储研发基地、把握住存储发展趋势,未来跻身全球市场三甲并不是痴人说梦。华为存储能否成功上演破局2.0,让我们拭目以待!

运维网声明 1、欢迎大家加入本站运维交流群:群②:261659950 群⑤:202807635 群⑦870801961 群⑧679858003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运维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归原作者享有,请您和我们一样尊重他人的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如果您对作品感到满意,请购买正版
4、禁止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具有反动、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的信息,一经发现立即删除。若您因此触犯法律,一切后果自负,我们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5、所有资源均系网友上传或者通过网络收集,我们仅提供一个展示、介绍、观摩学习的平台,我们不对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正当性、安全性、合法性等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6、所有作品仅供您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得用于商业或者其他用途,否则,一切后果均由您自己承担,我们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7、如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8、联系人Email:admin@iyunv.com 网址:www.yunweiku.com

所有资源均系网友上传或者通过网络收集,我们仅提供一个展示、介绍、观摩学习的平台,我们不对其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人Email:kefu@iyunv.com,QQ:1061981298 本贴地址:https://www.yunweiku.com/thread-539796-1-1.html 上篇帖子: 华为内部LINUX学习资料(PDF格式) 下篇帖子: 华为命令集1-yuanyu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X

扫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

扫描二维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最新一手资源尽在官方微信交流群!快快加入我们吧...

扫描微信二维码查看详情

客服E-mail:kefu@iyunv.com 客服QQ:1061981298


QQ群⑦:运维网交流群⑦ QQ群⑧:运维网交流群⑧ k8s群:运维网kubernetes交流群


提醒:禁止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与图片等内容;本站内容均来自个人观点与网络等信息,非本站认同之观点.


本站大部分资源是网友从网上搜集分享而来,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我们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核实删除!



合作伙伴: 青云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