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1039|回复: 0

[经验分享] IIS处理并发请求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5-8-12 10: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ASP.NET项目在部署到生产环境时,当用户并发量达到200左右时,IIS出现了明显的请求排队现象,发送的请求都进入等待,无法及时响应,系统基本处于不可用状态。因经验不足,花了很多时间精力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记录了我查找问题的过程和最后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
  
  软硬件环境:
  IBM刀片服务器,Intel至强处理器,4物理核,16个逻辑核心,内存32G
  Windows Server2008 Enterprise R2, ASP.NET 4.0 Webform  IIS7.5  集成模式
  
  当发现请求明显延迟,没有被即时处理的现象,首先就要查看Windows自带的性能日志Performance Monitor。
  由于我注意到只有对于.aspx或.ashx的请求才会延迟,而.htm或.jpg文件都是即时响应的,所以很明显问题出在ASP.NET上,于是我选择了性能监视器中的ASP.NET 4.0中的2个主要计数器:Requests Current(当前请求数), Requests Queued(被排队的请求数)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请求数达到200左右时,被排队的请求数就从0开始上升,一直到50左右,如果请求数继续上升,则被排队数也随之上升。当被排队的请求数>0时,就意味着这个时候去访问任何.aspx页面,页面都会处于长时间等待中,没有任何响应,直到IIS处理完了其他请求,才会开始处理队列中的请求。也就是说,当排队数长期>0时,系统基本处于不可用的状态。
  由于这个系统的页面布局比较复杂,采用了大量的Ajax+.ashx的方式,将内容分批展示在页面上,所以对服务器的请求总数会比传统aspx模式来的多一些,一个页面全部加载完毕可能需要5-10秒,但我想这不应该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就算系统性能较差,IIS也应该足以承受这么小的并发量的。
  为探究到底是系统写的有问题,还是IIS本身的问题,我抛开我们的系统,写了一个简单的页面,就一个aspx文件,page_load里sleep 10秒。假设这就是一个性能比较差的网站,每个页面都要10秒才能展现,我将其部署在IIS上测试其性能,我使用的是Microsoft Web Application Stress Tool,模拟发起80个线程,每个连接有4个Socket,总共相当于320个并发请求。
  测试开始后,可以从下图中看到,当前请求数立刻攀升到300左右(图中红线),然后队列中的请求数也上升到300左右(图中绿线),就是说在300个并发请求下,几乎所有的请求都被排队了,系统基本不可用,通过简单的测试,这个问题已经得以重现了。
DSC0000.png
  
  随着时间推移,发现绿线慢慢减少,从300下降到100多,就是系统可用性渐渐提高,有一部分用户可以正常使用,但大部分还在排队。
DSC0001.png
  
  过了6,7分钟,队列中的请求数下降到0左右,并有一些小幅波动。这个时候大部分请求可以被正常处理了。 按照这个现象分析的话,应该是IIS发现有大量请求在队列中,就会试图增加处理线程数以满足要求,但是增长速度有些缓慢。
DSC0002.png
  
  那是不是系统经过了6,7分钟的适应期之后,以后就一直可以在这个并发量下稳定运作了呢?事实并非如此。我将压力测试停了几秒,当服务器的请求数降为0以后,再重新开启320个请求的测试,IIS如何表现?从下图可以看到,只要请求数有明显上升,则等待队列又开始达到最高值,然后缓慢下降,重复上面的过程。总结下来就是,当出现较大并发时,IIS的处理请求能力完全跟不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开出足够的线程。
  
DSC0003.png
  
  然后我做了一个测试,看看IIS默认情况到底能承受多少请求而不排队?似乎是在100个并发左右,表现尚可,未出现排队。
DSC0004.png
  
  当200个左右就不行了。
DSC0005.png
  
  然后我将测试程序从sleep10秒改成3秒,对于一个应用系统来说,页面平均3秒处理时间的性能该还算比较正常了。但可惜的是,排队现象与处理时间并无太大关系,排队仍然很严重。
DSC0006.png
  
  针对以上问题,查阅了相关资料,是否出现排队是和应用程序池的可用线程有关,通过2个方法可以查看系统总线程数和当前可用线程数。
  ThreadPool.GetAvailableThreads( out availableWorker, out availableIO);
  ThreadPool.GetMaxThreads(out maxWorker, out maxIO);
  在队列请求数达到120左右时,通过此方法,得到maxWorker=1600,而availableWorker=1472
  因为服务器是16核的,ASP.NET4.0默认每核可以使用100个线程,所以maxWorker是1600,1600-120=1480,大致相等。
  就是说当前有120个线程被用来处理请求,还有1400多个处于空闲。关键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些空闲线程没有被及时启用?
  
  ASP.NET提供的线程配置参数中,有一个参数是非常重要,但是可能被大家忽略的,就是minWorkerThreads。
  意指最小工作线程,根据我们以上的测试结果,IIS托管线程启动非常慢,微软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提供此参数用于设置正常情况下的最小工作线程数。比如我们系统白天的并发在200-300之间,则可以设置最小线程为300,这样系统响应速度可以大幅提高。
  据此,我对配置文件(machine.config)进行了如下修改。注意都是针对单个CPU的,系统会自动乘以逻辑CPU的数量。
  <system.web>
<processModel autoConfig="false" maxWorkerThreads="200" minWorkerThreads="50" />
  相当于最小工作线程设置成了50*16=800。
  
  重启IIS后进行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DSC0007.png
  
  可以看到,由于设置了合理的最小工作线程数,使得IIS无需不断创建新线程来处理请求,系统的响应能力已可以满足并发要求。
  
  除此之外,在IIS6之后引入了一个新功能叫Web Garden,其设计目的是为了在CPU占用较低,但是并发请求数比较多的情况下,提升服务器性能。这正符合我当前的情况,于是我启用了Web Garden,将工作进程数从1调整到5,在任务管理器中可以看到w3wp进程从原来的1增加到了5,然后重新测试。
DSC0008.png DSC0009.png
  
  同样的320个请求下,可以看到除了一开始的几秒出现了一些排队,后面基本上表现良好,没有请求进入队列。
DSC00010.png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有效解决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但Web Garden是工作在多进程模式下,如果应用中用到了依赖进程的Session和Cache等对象都必须另想办法,不能保存在服务器内存中,而且Web Garden的多个进程切换时会有上下文复制,其资源消耗相对单进程要大,这些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运维网声明 1、欢迎大家加入本站运维交流群:群②:261659950 群⑤:202807635 群⑦870801961 群⑧679858003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运维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归原作者享有,请您和我们一样尊重他人的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如果您对作品感到满意,请购买正版
4、禁止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具有反动、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的信息,一经发现立即删除。若您因此触犯法律,一切后果自负,我们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5、所有资源均系网友上传或者通过网络收集,我们仅提供一个展示、介绍、观摩学习的平台,我们不对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正当性、安全性、合法性等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6、所有作品仅供您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得用于商业或者其他用途,否则,一切后果均由您自己承担,我们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7、如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8、联系人Email:admin@iyunv.com 网址:www.yunweiku.com

所有资源均系网友上传或者通过网络收集,我们仅提供一个展示、介绍、观摩学习的平台,我们不对其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人Email:kefu@iyunv.com,QQ:1061981298 本贴地址:https://www.yunweiku.com/thread-97804-1-1.html 上篇帖子: 如何实现IIS 7.0对非HTTP协议的支持 下篇帖子: 《ASP.NET SignalR系列》第四课 SignalR自托管(不用II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X

扫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

扫描二维码加入运维网微信交流群,最新一手资源尽在官方微信交流群!快快加入我们吧...

扫描微信二维码查看详情

客服E-mail:kefu@iyunv.com 客服QQ:1061981298


QQ群⑦:运维网交流群⑦ QQ群⑧:运维网交流群⑧ k8s群:运维网kubernetes交流群


提醒:禁止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与图片等内容;本站内容均来自个人观点与网络等信息,非本站认同之观点.


本站大部分资源是网友从网上搜集分享而来,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我们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核实删除!



合作伙伴: 青云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